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东风5C射程覆盖全球!分导式弹头技术领先重型洲际导弹格局生变

来源: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发布时间:2025-10-12 06:53:01

  202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的阅兵现场,出现了让人难以忽视的一幕:当12辆大型导弹运输车缓缓驶过广场,搭载着分段式箭体的那款压轴出场武器立刻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个首次公开亮相的新型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5C,伴随官方解说中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讨论。

  与此前东风?5系列不同,东风?5C采用了三车分段运输的新方式。导弹专家杨承军指出,这一结构上的变化并非表面工整,而是技术升级的外在表现:分段运输和组装能显著压缩发射准备时间,提高导弹的反应速度,使其在突发情况下更快进入战备状态。更令外界关注的是官方所说的“全球覆盖”射程——换言之,任何被认定为对中国构成核威胁的目标,都可能落入它的打击范围内。

  在固体燃料成为主流的当下,东风?5C仍沿用液体燃料体系,看起来像是一种“回归”,但其实背后有其战略考量。液体燃料通常推力更大、比冲更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导弹可以携带更重的弹头或更多的分导式弹头,从而在单次发射中获得更大的打击效果。军事专家邵永灵分析,结合通过北极弹道“抄近路”的飞行轨迹,导弹实际上无需满航程2万公里也能实现对全球重要目标的覆盖;液体燃料的动力优势让这种远程、重载配置成为可能。

  东风?5C在多弹头分导能力上的进展尤其引人注目。外界早有报道其试射时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能力,此次阅兵的公开亮相更表明多弹头技术已趋于成熟。每个分导式弹头可以独立瞄准不同目标,并可在弹头类型上进行混合配置——例如核弹头与常规弹头、诱饵弹的组合,再辅以末段机动变轨技术,这些都大幅度提升了敌方防御系统拦截的难度。

  回顾东风?5家族的发展轨迹,实际上就是中国洲际导弹技术数十年进步的缩影。1980年,东风?5完成首次全射程试验,飞行约9070公里并命中南太平洋目标,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洲际打击能力。那时的型号仅能携带单一弹头,命中精度相对有限。而如今的东风?5C,在射程、精度和多弹头运用上都有显著跃升:射程达到更远、命中精度大幅度提高,制导和控制管理系统的进步使“重型巨箭”能够更稳定、更精确地攻击远距目标。

  这种技术进步的实现,离不开制导系统的更新换代。如今惯性制导、星光(光学)制导与北斗卫星导航的复合使用,使得远程导弹在漫长飞行后仍能保持较高命中精度。同时,弹头的小型化、末助推和精细轨迹控制的成熟,是实现分导式多弹头部署的关键条件,也为未来潜射或机动发射平台上的新一代导弹技术奠定了基础。

  从战略层面看,东风?5C的亮相并不是孤立展示。同期亮相的还有“巨浪?3”潜射导弹、“惊雷?1”空基导弹与“东风?61”等系统,这些共同构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框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中国长时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并强调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这种克制并不削弱威慑力,反而有助于提升威慑的可信性:当一支被清晰限定目的和规模的力量确有能力进行相对有效反击时,其威慑效果更容易被对手认可。

  军事学者觉得,东风?5C更像是对外部战略环境变化的回应:面对某些地区性防御部署和技术方法,中国通过展示覆盖更广、选择更灵活的战略打击能力,表明自己有能力在必要时确保二次打击的可靠性。与其他几个国家的重型液体或固体洲际弹道系统比较,东风?5C在分导和精度方面的进展,使其在这一类别中占据了技术优势。

  总的来说,东风?5C的公开,不仅是一次装备层面的亮相,更是技术、战略和政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提升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它也成为国家维护战略稳定与防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